黃朝斌 薛維芳 成明鎖 殷 猛
(青海三江沃土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烏蘭 817100)
摘要:主要介紹青海三江沃土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選育的藜麥新品種青藜 1 號的特征特性、田間種植表現、高產栽培技術、生產注意事項等。為藜麥產業的發展及藜麥的優質高產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藜麥;青藜 1 號;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藜麥作為一個近年來在我國新興的栽培作物種類,因其獨特的營養價值和觀賞價值而備受關注和歡迎,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正在逐步形成快速發展的藜麥產業。青藜 1 號是由青海三江沃土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山西稼祺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選育的藜麥品種。該品種是 2009 年從南美洲玻利維亞等國引入 50 多份種質資源,經過多年試種、栽培馴化,系統選育而成。2014 年、2015 年參加青海省區域試驗及生產試驗(試驗代號 14001),2 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平均產量均為第一。于 2016 年 4 月通過青海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青審藜 2016001),命名為青藜 1 號,是一個優良的藜麥品種,其豐產性、適應性、抗逆性、品質都表現非常優異。在適宜地區種植示范推廣將有力地促進我國藜麥產業的發展。
1 特征特性
青藜 1 號屬中早熟品種,植株呈掃帚狀,株高 1.7m 左右,莖稈堅韌、根系較發達,葉片形似鴨掌,序狀花序,常異花授粉,主梢和側枝都結子,結實性好,子粒白色,千粒重 3.3~3.7g,穗大、粒多,品質優良,性能穩定。
1.1 適應性 特別適宜柴達木盆地灌區種植,在全國多點試種均表現良好,但其他地區引種要經過試驗,不可盲目大面積種植。
1.2 豐產性 植株多個分枝,主穗和側枝穗均結實性好,單株產量 30~100g。2014-2015 年在青海省區域試驗中每 667㎡ 平均產量分別為 304.4kg、209.9kg,均比對照極顯著增產,平均產量居第 1 位。2015 年在格爾木河西農場種植 1.37h㎡,產量 11124kg,平均產量達 541kg/667㎡。2017 年在烏蘭縣希里溝鎮西莊種植 8.3h㎡,產量 39838kg,平均產量為 320kg/667㎡。多年種植,高產、穩產。
1.3 抗逆性 省內外多點試驗,長勢良好,適應性強,根系較發達,抗倒伏性能較強。耐旱性、耐寒性、耐鹽堿性較好。2015 年青海省區域試驗抗病(蟲)害鑒定,田間病害主要有霜霉病、葉斑病,蟲害主要有葉甲、潛葉蠅等,抗病蟲能力中等,與對照相當,在所有參試品種中表現較好。
1.4 生育期 該品種屬中早熟品種。生育期受播期、氣候條件、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較大,在柴達木盆地灌區生育期 120~150d。
1.5 品質 經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分析測試中心 2015 年檢測(報告編號:2015 生字第 008 號):蛋白質 14.8g/100g,粗纖維 2.73%,能量 1561kJ/100g,谷氨酸 2.02%,賴氨酸 1.06%,17 種氨基酸總量 11.07%,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鈣、鋅、鐵等多種微量元素。營養豐富,品質優良。
2 栽培技術
本技術主要指柴達木盆地灌區青藜 1 號的栽培技術。
2.1 選地、整地 藜麥種植以選擇透氣性好、不板結、排灌方便的沙壤土或壤土為宜。種植中要實行輪作倒茬,重茬會對產量和品質有影響,加重病蟲害。在前茬作物收獲后,進行翻耕,耕深 750px 左右,于 11 月中旬后土壤夜凍晝消時灌溉,澆透、澆勻后自然上凍保墑,次年解凍期間使用機械將土地抹平做好保墑工作。播前要精細整地,旋勻耙平,要求達到透、凈、細、實、平、足,即旋透耙透、無雜質(把前茬根、塑料等雜質徹底清理)、表土細碎、上虛下實、土地平整、墑情充足。打埂作畦,做好播種準備。
2.2 科學施肥 藜麥科學施肥的基本要求是:施足底肥,適時適量追肥,根據土壤基礎,以產定肥。以中等肥力地塊為標準:底肥,可每 667㎡ 施有機肥250kg、磷酸二銨 15~20kg,在旋耕前全部施入。追肥,根據苗情追肥,苗旺不追,苗弱則要適時追肥。一般在現蕾 3~7d 每 667㎡ 追施尿素 5~7.5kg,溝施或撒施,施后要及時澆水灌溉。
2.3 適期播種、合理密植 根據青藜 1 號品種的特性,播期應為 4 月 20 日至 5 月 25 日。根據地力條件、產量水平確定藜麥的種植密度和播種量。土壤肥力中下等田塊行株距控制在 1125px×450px,即每 667㎡ 密度在 8000~8500 株之間。土壤肥力中上等的地塊行株距控制在 1125px×500px,每 667㎡ 密度保持 7500 株左右為宜,播量一般在 200~300g。為提高播種質量,要調控好播種機械,使田間下播的種子均勻,每穴 3~5 粒,播種深度在 2~75px,不重播、不漏播,播后適度鎮壓,使種子和土壤接觸良好,確保藜麥苗出土后端直成行,分布規則,避免缺窩、斷壟現象發生,達到苗齊、苗勻的目的。
2.4 田間管理
2.4.1 苗期管理 出苗至現蕾是苗期階段,主要任務是達到苗全、苗勻、苗壯。(1)查苗補種,確保全苗。如果發現田間有缺苗、斷壟現象,應及時采取移苗或補種措施,移苗后或補種時要及時給水,確保成活。(2)中耕除草,間苗、定苗。第 1 次除草如果藜麥苗太小,可以以除草為主,少量間苗或不間苗,待苗長到 10~375px 時,第 2 次除草與間苗同時進行,并按設計密度定苗。如果苗高 1500px 以上需追肥澆水,澆灌后必須結合除草進行 1 次中耕培土,起到保墑、防倒的作用。(3)看苗管理,培育壯苗。定苗后,對苗旺、苗壯、群體適度的田塊可以不追肥澆水;對苗弱、苗黃、群體偏小的田塊,要灌苗水、追苗肥,每 667㎡ 追施尿素 5~7.5kg,促弱苗轉壯苗。
2.4.2 中期管理 現蕾至穗子形成階段是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時期,生長旺盛,分枝大量出現,需充足的水肥,是壯稈大穗、決定穗數和穗粒數的關鍵時期。既要促進稈壯、葉健,又要促進穗多、穗大、粒多,提高結實率。管理的關鍵是合理施用肥水。對群體適度、生長良好的壯苗田,結合澆水,要按期追肥。對已經使用過苗期水肥的弱苗田,可根據植株長勢及缺水情況,推遲或不進行追肥澆水。對生長過旺、有倒伏危險的旺苗田可將水肥推遲到穗子開花灌漿前后。追肥要掌握早追和前期重施的原則。可每 667㎡ 一次性追施尿素 5~7.5kg,也可分 2 次追肥,第 1 次追肥應占總量的 60% 以上,注意追肥要結合澆水進行。
2.4.3 后期管理 灌漿至成熟是子粒形成和灌漿成熟階段,也是決定子粒大小和粒重的關鍵時期。后期管理的主要任務是保葉、保根、促粒重。在藜麥子粒灌漿高峰期來臨之前如果出現旱情,要及時澆灌漿水,以滿足藜麥生育后期對水分的需求,促進子粒灌漿,提高粒重,之后不再澆水。此期一般也不再根部追肥,防止造成藜麥貪青不熟。
2.5 病蟲害防治 播種前要了解地塊地下害蟲情況,如果地下害蟲嚴重,要選用包衣種子,或在播種時撒施藥劑防治蟲害;地上害蟲主要有甲蟲、潛葉蠅、夜蛾、卷葉蛾、蚜蟲等,其中在幼苗期以跳甲為害最嚴重。病害主要是葉斑病,可用霜脲錳鋅或烯唑醇噴霧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通過采取有效的農業、物理、化學等綜合措施,減輕和防治病蟲危害。
2.6 適時收獲、晾曬 藜麥的成熟標準從外觀上看:葉片變黃變紅,大部分葉片脫落,莖稈開始變干;內部正常生理成熟子粒堅硬即可進行收割。可用藜麥專用收割機,速度快、收獲凈。小面積種植也可以人工使用鐮刀收割,收割后及時將藜麥穗運到硬化水泥曬場晾曬,曬干后用谷物脫粒機脫粒或人工敲打、碾壓脫粒。
晾曬要選擇在遠離砂石的地方,最好晾曬在硬化水泥場地。沒有水泥場地的可用篷布晾曬,杜絕在沙土場晾曬。曬至子粒水分含量低于 12% 后,用扇車吹去碎枝葉、癟粒,再篩簸去雜質,凈度保證在98%以上,即可裝袋,貯藏在陰涼、干燥、通風、無鼠的地方。
(本文轉載中國種業 2018年第 7 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