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偉 成明鎖 王楊銘 黃朝斌 陳 剛 李迎春 殷 猛 王愛敏
(1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鄭州 451450;2 青海三江沃土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海西 817100)
摘要:三江藜 1 號是青海三江沃土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通過系統選育而成的藜麥新品種,具有中早熟、矮稈抗倒、高產、千粒重高、結實性好、品質優良、抗逆性較強等特點。2019-2020 年連續 2 年參加品種區域試驗,2 年 6 試點全部增產,平均產量 231.7kg/667㎡,比對照增產 18.4% ;同步 2 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 275.5kg/667㎡,比對照增產 5.9%,適宜在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灌區春季種植。
關鍵詞:藜麥;三江藜 1 號;系統選育;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藜麥(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區,多生長在海拔較高的冷涼地區,具有較好的耐寒、耐旱、耐鹽堿等特性[1]。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藜麥是最適宜人類的完美全營養食品,含有較多的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和礦物質等[2]。藜麥因其獨特的營養價值,以及耐旱耐瘠薄、經濟效益高的特性,對推動水資源缺乏、土地貧瘠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3-4]。三江藜 1 號是青海三江沃土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所、海西州農牧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合作,以中早熟、矮稈抗倒、高產、大白粒、結實性好、品質優良、抗逆性較強為目標,利用青藜 1 號系統選育的藜麥新品種。
青藜 1 號是青海省審定的首個藜麥品種,屬中早熟品種,平均株高 1.7m,高產、穩產、優質、多抗,富含蛋白質、谷氨酸、賴氨酸、多種維生素及鈣、鋅、鐵等多種微量元素,2018 年獲青海省海西州科技創新獎[2]。2016 年從青藜 1 號中選擇 276 株變異單株,通過定向系統選育從中選出了系譜號 16-89-6 的品系。2017-2018 年隔離種植繁育,同期進行品系鑒定試驗,結果表明,16-89-6 品系比對照(所有參試品種平均產量,下同)增產24.6%,增產顯著。2019-2020 年參加海西州三江沃土品種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表現優異。2021 年通過青海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證書編號:青認備2021005,定名為三江藜1 號。該品種的推廣應用對青海省藜麥品種的更新換代和生產發展將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1 品種特征特性
1.1 植物學特性 三江藜 1 號在海西州 5 月上旬播種,平均生育期 128d,屬中早熟品種。幼苗子葉長條形,綠色。真葉戟形,葉淺綠色,葉柄葉脈黃綠色,葉尖為鈍尖,葉基戟形,葉緣齒狀、葉裂為淺裂。株高 3800px,較親本青藜 1 號顯著降低,莖稈白色,株型掃帚形,平均分枝數 16 個。圓錐花序,穗型半緊湊,主穗長 1100px,穗色米白色。籽粒白色,扁圓形,千粒重 4.2~4.5g,粒徑 2.4mm。植株整齊,根系發達,莖稈粗壯、堅韌,抗倒伏能力強,籽粒灌漿速度快。
1.2 品質性狀 2021 年經青海韻馳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分析測定,三江藜1 號籽粒含蛋白質 12.1g/100g、脂肪 4.8g/100g、粗多糖 19.41g/100g、碳水化合物 69.8g/100g、維生素E 7.23mg/100g、總多酚 169mg/100g。此外,三江藜 1 號籽粒還富含谷氨酸、賴氨酸等多種維生素和鈣、鋅、鐵等多種微量元素,營養豐富,品質優良。
1.3 抗逆性與適應性 在2018-2020 年的品系鑒定、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中,三江藜 1 號均未發生凍害、倒伏、倒折及鹽堿危害。經青海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田間鑒定,在自然條件下抗病性好,田間僅見霜霉病、葉斑病輕度發生。3 年試驗中,三江藜 1 號表現出耐旱、耐寒、耐瘠薄,抗倒伏,綜合抗性優異,適應性良好。
2 產量表現
2.1 品系鑒定試驗 2018 年參加品系鑒定試驗,每 667㎡ 平均產量為 231kg,比對照平均產量增產 24.6%。
2.2 區域試驗 2019-2020 年參加海西州三江沃土品種區域試驗,2 年 6 點次均增產。2019 年每 667㎡ 平均產量為 176.7kg,比對照增產 15.5%(極顯著),居中早熟組第 2 位;2020 年平均產量為 286.7kg,比對照增產21.3%(極顯著),居中早熟組第 1 位;2 年平均產量 231.7kg,比對照增產 18.4%。
2.3 生產試驗 2019-2020 年同步參加海西州三江沃土品種生產試驗,2 年 6 點次均增產。2019 年各試點每 667㎡ 平均產量 276.5kg,比對照增產 5.3%;2020 年各試點平均產量 274.5kg,比對照增產 6.5%;2 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 275.5kg,比對照增產 5.9%。
3 栽培技術要點
3.1 選地、整地 選擇透氣性好、不板結、排灌方便的沙壤土或壤土為宜。播前要精細整地,深犁旋勻耙平。要求達到透、凈、細、實、平、足,即旋透耙透、無雜質,表土細碎、上虛下實、土地平整、墑情充足[5]。
3.2 適期播種、合理密植 播期 4 月20 日至5 月10 日,盡量適時早播。整好地后,搶墑下種[2]。精量播種,合理密植。根據地力條件、產量水平、種子情況確定種植密度和播種量。土壤肥力中下等田塊密度 1.2 萬~1.5 萬株/667㎡;土壤肥力中上等的地塊密度 1.0 萬~1.2 萬株/667㎡。每 667㎡ 播量 400g,行距 875px。為提高播種質量,要調控好播種機械,使田間下播的種子均勻,每穴 3~5 粒,播種深度在 2~75px,不重播、漏播,播后適度鎮壓,使種子和土壤接觸良好,確保藜麥苗出土后端直成行,分布規則,避免缺窩斷壟現象發生,達到苗齊、苗勻。
3.3 科學施肥 施足底肥,適時適量追肥,根據土壤基礎,以產定肥。以中等肥力地塊為標準:底肥可每 667㎡ 施有機肥 300kg,磷酸二銨 35kg+尿素 10kg,在犁地或旋耕前全部施入;根據苗情追肥,苗旺不追,苗情差、發黃的,頭遍除草后及時追尿素 2.5~5.0kg(可雨前撒);現蕾前后追施尿素 7~10kg,追肥采用溝施或撒施,施后要及時澆水灌溉。后期不再根部追肥,現蕾至灌漿中期可噴施磷酸二氫鉀、腐殖酸等葉面肥 2~3 次,補充鉀肥及其他養分,增加籽粒飽滿度。
3.4 合理澆水 澆透底墑水 年前澆足,年后如果墑情好直接整地播種;如果墑情差,年后再澆 1 次跑馬水。如果年前不澆,年后澆 1 次,要澆透澆足。保證足墑下種,且底墑充足。適時澆水 根據氣候及土壤干旱情況全生育期一般澆水 3 次,即現蕾前、授粉期、灌漿中期各 1 次。灌漿后期不再澆水 苗期注意防止澆水過多形成田間積水,造成僵苗。
3.5 田間管理 查苗補種,確保全苗 如果發現田間有大片缺苗斷壟現象,應及時采取移苗或補種措施,移苗后或補種時要及時給水,確保成活[6]。中耕除草 人工除草 3 次,最后 1 次結合除草進行中耕培土,起到保墑防倒的作用。間苗定苗 根據田間苗情,及時疏苗間苗,株高 10~375px 時按設計密度定苗。
3.6 病蟲害防治 為防治地下害蟲和土傳病害對藜麥的傷害,可選用包衣的藜麥種子播種,或在旋耕前撒施農藥。地上害蟲主要有甲蟲、潛葉蠅、夜蛾、卷葉蛾、蚜蟲等,其中在幼苗期以跳甲危害最嚴重,中后期以夜蛾危害為主。病害主要是葉斑病、霜霉病危害。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優化田間生態系統,通過采取作物健身栽培、生態調控、理化誘控、生物防治等有效的農業、物理、生物綜合措施,科學使用高效、低毒、低風險農藥,減輕和防治病蟲危害,促進藜麥病蟲害可持續治理,保障藜麥安全生產。
3.6.1 甲蟲防治 藜麥苗期害蟲主要有跳甲、葉甲、象甲、龜甲,在柴達木地區一般每年 5 月中旬開始出現,5 月下旬、6 月上旬為危害高峰期,主要取食藜麥幼苗期葉片、嫩莖和嫩枝,可從藜麥子葉下部咬斷,造成整片無苗,真葉長出后可將葉片咬成很多大小不一的孔洞,要及時進行田間觀察,適時防治。可用天然除蟲菊素或啶蟲脒+噠螨靈或啶蟲脒+氟蟲腈,根據用藥說明噴霧防治。
3.6.2 夜蛾防治 主要在藜麥生長中后期危害,嚴重時可把葉片咬食得只剩下葉脈,造成嚴重減產。在幼蟲 3 齡前,用蘇云金桿菌、氯蟲苯甲酰胺或菊酯類藥劑噴霧防治,也可用糖醋液誘殺成蟲。
3.6.3 葉斑病防治 葉斑病主要危害藜麥葉片。發病時,病葉出現淡黃色不規則病斑,并逐漸發展為淺褐色至灰褐色,直至覆蓋整片葉子,葉片易脫落。田間防治時,可使用阿米西達或烯唑醇噴霧防治[6-8]。
3.6.4 霜霉病防治 田間積水、土壤濕度大、種植密度過高、通風透光差的田塊易發生霜霉病。霜霉病主要危害藜麥葉片,發病時下部葉片先發病,隨后向上擴展。初期葉正面病斑形狀不規則,淡黃色,葉背偶有稀疏霉層,后逐漸擴展,形成連片病斑,葉背出現粉紅、灰黑色霉層,嚴重時葉片變黃枯死脫落。田間防治時,病害初期可將 40% 乙磷鋁可濕性粉劑稀釋 250 倍,或 58% 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稀釋 500 倍進行噴施,注意藥液要噴到葉背面[9]。
3.7 適時收獲、脫粒和儲存 采收標準一般以 80% 的籽粒成熟為宜。藜麥成熟時葉片干枯,大部分葉片脫落,莖稈開始變干。籽粒內部正常生理成熟、堅硬即可進行收割脫粒。收獲時可選擇人工收割,也可利用藜麥收割機收割。藜麥收獲后,要及時在曬場或篷布等非沙土地晾曬,曬至藜麥籽粒含水量低于 12% 后,篩去雜質、碎葉、碎稈等,使籽粒凈度在 98% 以上,裝袋貯藏在陰涼、通風、干燥的地方。
3.8 適宜種植范圍 根據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結果,三江藜 1 號適宜在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灌區春季種植。
(本文轉載中國種業 2022年第 9 期文章)